作者: 彭傳軍 王恩標 代 明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0-08-18 09:29
8月16日一大早,天有點陰,家住在東明縣長興集鎮竹林新村的陳更田、孟美紅夫妻倆就騎著電動車趕往距家2公里的秋葵地。現在正是秋葵的采摘季節,一天也不能耽誤,大龍蔬菜公司的業務員小于打來電話,今天要拉走10噸的秋葵。
“來拉貨的車九點就到了,天氣不太好,要趕在車到之前干完活兒?!标惛锝o50多名工人分配好任務,就忙著整理裝秋葵的袋子。
兩年前,陳更田還在廣州打工,跟著別人干防腐工程?!澳菚r候一個月掙個幾千塊錢,除去吃住等正常開銷,還要養家里三個孩子,基本剩不下錢?!标惛镎f,去年回家過年,聽說種植秋葵效益不錯,就動了在家創業的念頭,他和妻子孟美紅一商量,決定先承包200畝地種秋葵。說干就干,他找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錢,加上自己攢下的積蓄,湊了20多萬元,和煙臺一家蔬菜公司簽訂了種植合同。
“公司負責提供種子、技術,我負責人工,采摘好后公司回收,今年價格每斤1.3-1.6元,一畝地能掙3000多元,三天結一次賬?!闭劦绞找妫惛锬樕下冻隽诵θ?。
雖然是借錢創業,但通過一年的辛苦努力,他們收回了成本,這讓陳更田的信心更大了,今年再承包200畝地,擴大了種植規模。“比打工強”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陳更田在小康路上走得越來越穩。
距離秋葵種植基地500米處有一個生態大棚園,大棚里種滿了大豆。大棚里種大豆?是不是有點“大材小用”了?仔細看,大豆葉上還爬著體態豐碩、與蠶相似的蟲子,大口大口吃著豆葉。
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豆蟲,也稱豆丹,以前是打藥也打不死的害蟲。現在我們把它‘變害為寶’,經過檢測,它富含豐富的優質動物蛋白質,其他雜質含量極低,經過加工,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高檔美食。”說起這小小的豆蟲,東明黃河灘區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興昌打開了話匣子。
三年前,在連云港打工的劉興昌,在一次就餐中發現其中一種高檔菜居然是老家最常見的豆蟲,而且供不應求。頗具生意頭腦的他看到了豆蟲養殖市場前景廣闊,于是毅然回到黃河灘區承包了1500余畝土地,搞起了豆蟲養殖。
大棚豆蟲每年可養殖兩茬,每茬35—40天的養殖時間,一畝地投入大約2000元,每個大棚每年可收入三四萬元。而且,從大豆種植到豆蟲養殖的全過程由專業人士進行技術指導,確保農民順利收回成本并創收。
目前,種豆養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,竹林新村已經成立了豆丹養殖專業合作社,讓更多群眾由土地流轉“獲租金”、就地打工“掙薪金”,向入股合作社分紅的方向轉變,豆蟲養殖已帶動村里500余名困難群眾務工就業,扶持200多戶貧困戶脫貧。
沿著黃河大堤向北驅車10公里,大堤西側的菏澤黃河灘生態農業產業園內一番忙碌的景象,李景剛承包的百畝藕塘開始準備出藕。
“以前在建筑工地務工,勞動強度大,收入也不高,通過熟人介紹這家公司,開始承包坑塘種藕?!闭谂禾晾锇嗡莸睦罹皠偢嬖V記者。
“第一年種,沒啥經驗,出了5萬元參股和公司合作,利潤三七分成,我拿七成,這才有了底氣?,F在就是到地里拔拔草、放放水,活兒不多,但要用心管理。管理好了,一畝地出4000多斤,刨去成本4600元和公司分成,能有2400元左右的收益。”李景剛掰起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。
李景剛所說的公司就是菏澤黃河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是一個集特色種養、農產品加工貯運、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基地。項目采取“公司+農戶”經營模式,鼓勵農戶分包種養、參與經營,提供長期就業崗位200余個,吸收臨時就業1000余人,人均年務工收入可達18000元,鋪就了東明縣灘區群眾的小康路。
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,境內灘區面積317平方公里,灘區人口12萬人,通過大力發展灘區特色農業,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,小康路上不讓一名灘區群眾掉隊。
通訊員 王恩標 代 明 記者 彭傳軍